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用户登陆   加入我们 QQ登录 更多: 切换到窄版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1988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想拍出好作品 你必须了解的色彩的知识

[复制链接]

530

主题

5

听众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金钱
13569
贡献
25230
威望
12777
积分
67128
精华
3
帖子
27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17 21:25: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想拍出好作品 你必须了解的色彩的知识
                                                                   转于:摄影入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由于眼睛的适应能力,忽略一些身边事物的色彩变化。不过,这些变化却能在摄影中被数码相机或者胶片忠实的记录到您的彩色照片 中。如果您对光线与色彩变化的规律了解不足,不能把握这些色彩细微变化对成像的影响。拍出来的照片便会色彩杂乱,严重影响最终相片的质量。为了能够更好地 使用色彩,拍摄出理想的作品,您必须了解一些有关色彩的知识。

01.jpg
色彩的根基(三原色)

  原色,又称为基色,即用以调配其他色彩的基本色。 原色的色纯度最高,最纯净、最鲜艳。 可以调配出绝大多数色彩,而其他颜色不能调配出三原色。 三原色分为两类,分别是色光三原色及颜料三原色 。

02.jpg

色光三原色─加色法原理


03.jpg

颜料三原色─减色法原理

      人的眼睛是根据所看见的光的波长来识别颜色的。 上图光谱中的大部分颜色可以由三种基本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这三种基本色光的颜色就是红(Red)、绿(Green)、蓝(Blue)三原色光。 这三种光以相同的比例混合、且达到一定的强度,就呈现白色(白光);若三种光的强度均为零,就是黑色(黑暗)。 这就是加色法原理,加色法原理被应用于早期的彩色摄影之中,现在被广泛应用于电视机、监视器等主动发光的产品中。

    而在打印、印刷、油漆、绘画等靠介质表面的反射被动发光的场合,物体所呈现的颜色,是光源中被颜料吸收后所剩余的 部分。 所以其成色的原理叫做减色法原理,而减色法原理亦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被动发光的场合。 在减色法原理中的三原色颜料分别是青(Cyan)、品红(Magenta)和黄(Yellow )。
色彩的应用

1、滤镜的作用
  三原色轮同时可以应用于美术及摄影方面。 如拍摄蓝色或青色天空时,可使用黄色或红色滤镜来加深颜色。 在黑白摄影上,可以利用黄绿滤镜使近似的黄绿色物件变浅。 总括而言,相反颜色的滤镜可以令物件颜色加深,而相似颜色的滤镜则可以令物件颜色变浅。
04.jpg


2、色彩配搭

  另外,色轮上互相邻近的色可描述为「和谐色」 ,而相对的则称为「不和谐色」 。 例如,黄色背景出现蓝色主体或蓝色背景配上红色主体,都能做出突显主体的效果。 色轮上距离越远的对比越强烈, 距离越近的对比越弱。 我们可看看下列两个例子。

3、营造气氛

  研究指出,色彩具有影响人类心理的能力﹝通称为色彩心理学)。 例如金黄色与红色能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温暖感,而蓝色与黄绿色则会呈现出寒冷感觉。 另外,冷暖色的运用亦能带出不同的气氛。 暖色,特别是颜色较暗的暖色,能够使被摄物产生沉重感与密度感。 从另一方面讲,冷色能够使被摄物产生一种较轻与较亮的感觉。
05.jpg

4、加强立体感

  色彩的另一个作用是影响照片的立体感 。 暖色给人的感觉是向前进的,而冷色给人的感觉则是向后退的。 在拍摄时,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增加画面的纵深感。 暖色的物件安排在前景,而冷色的物体则安排在背景。 这样,便可以加强照片的立脏感,突显出前后景的距离。

    其实,只要好好利用不同的色彩,便能营造出不同的气氛和风格。 各位新手,必需多尝试,用心感受才能拍出好的作品。 千万不要害怕失败,或许,在过程之中,会拍出一些惊为天人的作品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公众微信号: BL63556977  欢迎你的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2

听众

223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金钱
723
贡献
378
威望
378
积分
2233
精华
0
帖子
376
沙发
发表于 2013-3-21 17:13:40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

听众

75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金钱
332
贡献
102
威望
102
积分
754
精华
0
帖子
116
板凳
发表于 2013-3-23 07:55:44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基础教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

听众

2454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金钱
756
贡献
405
威望
405
积分
2454
精华
1
帖子
478
地板
发表于 2013-3-23 12:22:00 |只看该作者
想拍好照片,应了解基本构图法

摄影构图就是指一幅照片画面的布局和结构安排。尽管最摄影构图含义的具体认识不同,但有一条结论是相同的,这就是构图好的PP比构图差的PP更具有形象的吸引力,更令人爱看、耐看,也更能传达摄影者的表现意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构图的效果。
1、摄点的画面效果
    摄影构图就是相机镜头的构图。相机镜头对准被摄体的方位就是拍摄点。拍摄点不同,同一景物在画面上的效果就大不一样。选好拍摄点往往能成为一幅好照片的关键所在。
A、不同摄距的画面效果。   
    拍摄距离的不同,会带来画面的不同效果,不同的景别具有不同擅长的表现效果。一般分以下几种:   
    远景:被摄景物范围广阔深远,擅长于表现景物的气势,主要以大自然为表现对象,强调景物的整体结构而忽略其的表现。   
    全景:被摄景物范围小于远景,擅长于表现被摄对象的全貌极其所处的环境特点。相对来说,全景比远景有更明显的立体效果。   
    中景:被摄景物范围介于远景和全景中间,擅长于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情节取胜。   
    近景:突出表现被摄对象的主要部分,主要面貌,擅长于对人物神态或景物的主要形状做细腻的刻画。   
    特写:是对被摄人物或景物的某一局部进行更为集中突出的再现。它比近景的刻画更细腻、更具体。   
B、不同方向的画面效果。   
    “方向”是指拍摄点位于被摄体的正面、背面还是侧面。拍摄点的方向变化既会使主题的形象发生显著变化,又会使背景的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   
    正面方向:即相机正对被摄主体的正面。擅长于表现对称美,能产生庄重、威严、静穆之感。但是画面缺乏**感。   
    斜侧方向:能使被摄体本身的水平线在画面上变成一种能产生强烈**效果的汇聚线,因而有助于表现出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画面显得生动,有利于突出主体。
    正侧方向:即与被摄主体正面成90度的侧方向。常用于拍人物,其特点能生动表现人物脸部,尤其是鼻子的轮廓线条。但不宜拍建筑物,因其会削弱建筑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背面方向:是从被摄主体的背面拍摄,用背面方向拍摄人物时,若注意姿势的运用,能产生一种含蓄美,让人引起更多的联想。
C、不同高度的画面效果。   
  “高度”是指相机高于、低于还是同于主体的水平高度。   
    平拍:相机位置与被摄主体处于类同的高度,特征是镜头朝水平方向拍摄。   
    仰拍:相机位置低于被摄主体的水平高度,特征是镜头朝着向上的方向仰起拍摄。仰拍有助与强调和夸张被摄对象的高度,但镜头不能过仰,否则会产生人物或景物的严重变形。
    俯拍:相机位置高于被摄主体的水平高度,特征是镜头朝下拍摄。其最大特点是能使前后景物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发展,有助于画面产生丰富的景层和深远的空间感。
    2、光线的造型效果
    光线对于被摄体的位置,即光线的方向与角度,对同一对象在不同的光位下会产生不同的明暗造型效果。其中分:  
    A、正面光。光线来自被摄体的正面,随角度高低分为平射光、顺光和高位顺光。正面光照射的主体会使人感觉很明亮,但立体感差。  
    B、前侧光。指45度方位的正面侧光。被摄体与人物有生气和立体感。  
   C、侧光。又称90度侧光,侧光下的被摄体呈阴阳效果,能突出名暗的强烈对比。  
   D、后侧光。又称侧逆光。光线来自被摄体的侧后方,能使被摄体的一侧产生轮廓线条。使主体与背景分离,从而加强画面的立体感与空间感。  
   E、逆光。又称背光。光线来自被摄体的正后方。能使被摄体产生生动的轮廓线条。使主体与背景分离,从而加强画面的立体感与空间感。  
   F、顶光。光线来自被摄体的正上方,如中午的阳光。  
  G、脚光。光线来自被摄体的下方,自然界常见于水面的反光。
  3、主体的视觉效果
    构图,最重要的是拍摄主角(即主体)应放在什么位置,这就是主体的定位。在一幅好PP中,一般来说,应该用一个最吸引人视觉注意力的中心点,即“视觉中心”。
    我们常见的画面中视觉中心的位置,可采用九宫格的“三等法”,构成井字形状。即在一幅画面上用纵横各两条线组成井字,那么井字中的四个交叉点,就是排布摄影主体位置的最佳点。  
    为了达到画面的视觉效果,还要注意前景与背景的运用。前景是指处于主体前面靠近镜头的景物,它是帮助主体反映季节特征、地方特征,促使观众产生联想、产生意境的效果。背景是画面上主体后面的景物。它是画面的组成部分,用以衬托主体。注意背景要简洁,要与主体有鲜明的对比,它有提高主体视觉效果的作用。
   4、线条的形式效果
    自然界的很多物体一旦进入我们的镜头 ,很明显的形成了线条结构。常见的构图有以下几种:   
   A、三角形构图   
    三角形构图在画面上有多种多样,如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三角形,倒三角形,还有斜三角形,侧三角形等。正三角形有稳重、均衡、安定的特点,而倒三角形给人以不稳定感,但极有动感,视觉的刺激比较激烈。另外,“V”字型构图也属于三角形构图。
   B、S形构图   
   S形实际上是条曲线,属于规律的定型曲线,具有曲线的优点,优美而有活力和韵味,而且画面显得生动活泼,可有力的表现其场面的空间感与深度感。  
   C、十字形图   
    十字形是一条竖线与一条水平横线的垂直交叉。这种构图给人以平稳,庄重,严肃感。可表现成熟而神秘,健康而向上,但不易使横竖等长,一般竖长横短为好,如果两线长短一致,且交点等分,给人以对称感,缺少活力和动感,会减弱其表现力。
   D、斜线交叉形构图   
    十字型的变形即为斜线交叉的构图。将原来十字形的横竖两条线的交叉点为轴心,歪过来便成了两条斜线,以斜线交叉形式构成的画面与前者相比减少了对称的呆板,而更具有动感,更为活泼,舒展。
   E、米字形构图   
    米字形构图不仅是“米”字形,而且是以一个交点为轴心的多线交叉图形,他有团结向内聚力的感觉。其线条是交点内聚,有向心力的象征,如蝴蝶的两个翅膀,所以又称做“蝶形”构图。
   F、框架形构图   
    框架形构图是把要表现的主体,用离镜头最近的树丛、花草等围在中心,使前景形成一个“框”,使观众透过框架欣赏主体,这种PP要注意框架与主体间要有强烈的明暗或虚实反差。
               
   G、布满形构图   
    它不仅是指用一个单独的被摄体把画面占满,来突出主体,而且还指以较多数量的被摄体把画面布满,不留任何空白。由于被摄体的影象挤的满满当当的,所以不会出现不均衡不稳重的问题,会给人以想象,把视线引到画面外。
   H、对角线形构图   
    对角线构图一是指画面的4个角之间的关系和对角线的作用,二是指物体在画面中营造对角线,使画面活起来的构图形式。   
    对角线可引导人的视线而形成动感,让画面增加活力,使固定的影象有变化。除了利用画面的对角线外,还可用景物在画面中营造对角线。营造对角线的方式很多,常用的有倾斜画面,选择拍摄角度,利用**等,使主体形成对角状态。
   I、造向角形构图   
    造向角即在画面中有意营造角度,与对角线构图不同的是它是在画面中营造一个或几个角,以角来表示运动的方向。角度越小,冲击力越大;角度越锐,动感越强。这种构图可以营造气氛,增强艺术表现力。造向角形式构图不仅可以利用建筑物,还可用其他人物群像、场面场景,均可造出角度来。
   J、中心汇聚形式构图   
    中心会聚,就是画幅中的所有线条向中心会聚而来,形成一种交集状,将观众的视线引到会聚的中心点上。这种构图除了要反映深向远方的线条外,要把主体景物安排在会聚点的位置上,不要形成会聚无主的局面。
   K、对称形构图   
    对称形构图是指景物中相同或相似的形式因素,在中轴线两侧以对应关系展开或组合而构成一体。对称,   
    它要求画面的左右两侧或上下两端有互相对应的相同的物体,或者物体不完全相同,但其大小相称,位置对应。
   5、影调的情感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因光线照射的情况不同,物体吸收和反射光的特征不同,都有不同的颜色和亮度。在画面上会显示出景物的明暗变化,从而使我们认识景物的形状、体积和质感。如在最亮到最暗的影调中,不同深浅的影调层次多,过度趋势缓慢,这样的称为“柔调”,反之,称为“硬调”,处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调”。黑白色调占画面的比例不同,又会构成不同的感觉。有的呈“高调”,有的呈“低调”。彩色照片分:暖调、冷调、对比色调、和谐色调等等。
    在这五彩缤纷的色彩基调中,它给人一种心理上的情绪性、象征性、功能性的感觉效果。如:在不同色别中,暖色使人感到距离近,给人以温暖感;冷色则使人感到距离远,给人以凉爽感。
   6、综合的艺术效果
    综合以上几点,根据摄点、光线、主体、线条、影调的综合配置,PP在画面造型、视觉、形式、情感上产生了丰富的艺术效果。当然,不可能全部很完美,但只要拍摄时注意这几方面的构图,定比随意拍出的PP来的完美与耐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回顶部

GMT+8, 2024-4-28 19:58 , Processed in 1.160156 second(s), 27 queries .